close

在不同的求學階段中,遇到了不少「亦師亦友」的老師,雖然他們都不再直接當我的老師,但是他們「亦師亦友」的風範,仍然是我所羨慕與效法的。

首先是引導我進入「研究」領域的恩師:王立志教授。 即便已經畢業多年,但是我只要有機會回東海,一定都會回去看看他,也和他談談近來的想法。王老師不僅指導我完成關於工業工程專業領域中,某個極小部分的研究,同時他也讓我學習到「佈局」的視野。在他眼裡,我們這些研究生不只是他整體研究佈局中的棋子,他更願意讓我們瞭解他「如何佈局」以及「為何如此佈局」,而這就是我所說的「進入研究的領域」。此外,他從不對研究生頤指氣使,也從不吝於提攜,給學生更多嘗試的機會。對於畢業的學生,他總是鼓勵有加,即便如我這個工業工程的逃兵,他也未曾有所嫌棄。如果我真的懂一些研究方法的話,那真要歸功於王老師的引導。

第二位,當然就是普牧師了。對於他,再多的感謝都是微不足道的。或者,他應該是「亦師亦兄」了。

第三位,則是王榮昌牧師。記得王牧師初到信神任職時,我和其傑就跑去拜碼頭了。後來在「台灣民間宗教」的課程中,我主動爭取能否以三人團體報告,來替代三個人的個別報告,除了獲得王牧師的首肯之外,連我們奇想而不成熟的報告題目,也獲得他的接納。從他身上,我學習到了胸襟寬廣。雖然在學院只修了王牧師兩門課,但是從他而得的鼓勵和益處,卻是遠遠超過兩門課。另外,從他和台神同學或是真理大學的同學們的互動中,也可看見他平易近人,以學生為友的對待。

第四位是李清珠老師。在學院就讀期間,李老師對我們家照顧有加。李老師離職之後,也仍舊關心我的神碩進修狀況。雖然近來的聯繫較少,但深信她常在禱告中紀念。 


第五位,則是周學信院長。稱他為老師,實在有點自抬身價,因為我從未有機會成為周老師的學生。唯一和周老師類似「師生」的互動,是在神碩論文口試當中,他是校外口試委員,而我則是接受口試的學生。在口試中,周老師溫和而不失犀利的口試,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當然我也覺得表現不如預期。然而,周老師口試結束後的勗勉,以及後來我前往致贈論文定稿時的鼓勵。甚至,去年在大專門徒營消費文化專題中,對我的讚譽,其實都遠超過我所配得的。而這一切也都讓我認識到一位不吝提攜後進,並以之為友的榜樣。

第六位是執教於香港信神的李廣生老師。其實,我也沒機會當李老師的學生,我只是剛好有機會可以接待他。論身份、資歷、學養,李老師都遠遠在我之上,然而那段接待期間,他每次都稱我為「陳老師」,全無例外。而那時我也才剛到學院任職,甚至連第一門課都還沒開始上,一個正宗的「菜鳥老師」。但是他毫無鄙夷,而且經常以鼓勵的口吻提醒我應該以教導系統神學為己任。期望今年七月的香港行,可以見到李老師。


另外,有兩位外籍客座教授也是令我感念不已,分別是Dr. Eugene Boe和Dr. Robert Kolb。Dr. Boe從第一次來校擔任客座教授以來,就是把學生當成朋友對待,隨時隨地就是以各種方式鼓勵學生。而Dr. Kolb總是和顏悅色地聽我們用破英文所提出的問題,然後用最淺白的英文,來表達他精闢的闡釋。而他們兩位對學生們的慷慨,也是我所羨慕與學習的,因為我是當中最大的受益者。

任教兩年之後,一方面除了即將再次展開進修之旅,另一方面也期盼自己不只是老師,也能成為昔日學生的朋友。即使需要努力與加強的空間仍是極大,但是有這些如同雲彩的見證人圍繞著我,願上帝幫助我不僅成為一個稱職的老師,也能成為學生(無論昔日或今日)的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