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星期五,下午,正打算收拾桌面離開辦公室,手機提示收到新電郵一封,寄信者我不認識,標題則是「 敬邀陳冠賢老師為《欲望的門訓》撰寫推薦序
理察‧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 1894-1962)在其經典之作《基督與文化》(Christ and Culture, 1956)一開始就以「永存的問題」為標題,指出基督教與文化間之關係不僅是歷史中恆久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歷代基督教會持續致力解決的問題。而他也將歷史中出現各種典型的主張歸類成五個類型,由不同群體各自所繼承、反對或綜合,而未能有一致的解答。即便時序已邁入廿一世紀,有關基督教與文化間的關係,仍然眾說紛紜,有待持續探索之中。而執教於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並致力於文化批判的蘇明思(James K. A. Smith)博士,其所著之《欲望的門訓》(原書名You Are What You Love: The Spiritual Power of Habit),可說是本於當代處境,與當代教會一同探索並回答這個「永存的問題」的大膽嘗試。
筆者之所以認為本書是項「大膽嘗試」,一方面在於作者犀利地指出教會長時浸潤於當代文化中,深受其模塑而未必有所省察,無論是不假思索地接納「我思故我在」式人論為門徒培育之前設,或是在隱含儀式性質之日常消費活動中,逐漸被規訓為「我敗(buy)故我在」的行為者。另一方面,則是他於本書中所倡議的因應之道—回復奧古斯丁神學中的人論觀點:「人如其愛」,以及重返且浸潤於大公教會崇拜禮儀傳統,藉以實施基督徒生命的重塑(reformation)與反向形塑(counter-formation)。而這個有如文藝復興時期「回歸本源」(ad fontes)的因應之道,對偏好創新與進步的當代教會而言,恐怕不僅是大膽的嘗試,而且是相當地陌生,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探索前路。甚至我們可以參考作者於本書中對消費文化的批判與反思,針對其他我們浸潤其中且可能深受模塑的文化,進行探討與反思。
身為信義宗神學教育工作者及牧者,筆者必須坦承無論是在現今的神學教育現場或牧養現場,我們(包括筆者本身)的確深受「人如其思」的人論前設與消費文化的模塑。即使相較於其他基督新教群體,信義宗具有稍多的崇拜禮儀傳承與踐行,未必會發生如作者所言之「反向形塑」。但這也正是本書所給予我們的提醒與協助—學習善用聖禮與禮儀以塑造上帝子民。另一方面,透過長期的崇拜禮儀實施,無論是主日崇拜、特定崇拜或是牧養關顧禮儀(pastoral caring liturgy),筆者本身的確也經歷崇拜禮儀所帶來之牧職身份形塑。亦即作者所提及崇拜禮儀所產生之重塑與反向形塑,不僅是針對參與崇拜禮儀的會眾,同時也是發生於實施禮儀的教牧。
崇拜禮儀傳統是通過長時間而形成,重塑與反向形塑也需要長時間的進行。同樣地,閱讀本書也需要時間消化、吸收與累積。在現今崇尚高速運轉的社會中,上述這些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但正如使徒保羅的提醒:「不要效法這個時代,反而要藉著心意更新,讓自己被改變過來。」(羅12:2a,新漢語譯本)盼望各位透過深入閱讀《欲望的門訓》,不僅是有所省思,同時也經歷作者所提出之基督徒生命的重塑和反向形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