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禮儀以理 (5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ndian_Orthodox_Transfiguration.jpg登山變像(主)日(Transfiguration Day/Sunday)應該是普世教會年曆中日期並未統一的節慶。從名稱來看,這天主要是紀念主耶穌與三個門徒登上高山,並在他們面前顯現榮耀形象的事件。(太17:1-8;可9:2-8;路9:26-38)。不過,慶節的設立起源已不可考。到了第九世紀,這個慶節就以各種形式出現。而1456年,教宗嘉禮三世(Callixtus III)為慶祝貝爾格萊德戰役獲勝,就制訂8月6日為登山變像慶節。除了天主教會外,聖公會、敘利亞正教會、馬蘭卡拉敘利亞正教會等,也是以8月6日為登山變像節。而登山變像節在拜占廷天主教和東正教會中則被列為十二大節日之一,日期則是8月19日(相當於儒略曆的8月6日)。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受洗2.jpg主受洗主日(Sunday of the Baptism of the Lord)/顯現後第一主日(甲年)

經文:太3:13-17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HS.jpg一月一日,除了一般人所熟悉、常用的元旦以外,在教會年曆中也是一個重要的慶節:耶穌聖名日(Feast of Jesus Holy Name)。為何一月一日會被稱為「耶穌聖名日」,主要是依據路二21:「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與他起名叫耶穌,這是未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一月一日則是聖誕日起算的第八天。而在西班牙和高盧的天主教會,則是以此日為主的割損(即割禮)慶節。在十三、十四世紀,羅馬教會接受對主的割損節之紀念。1570年的《羅馬彌撒經書》將此日命名為「主受割損及出生八日慶節」。而對耶穌聖名的敬禮,則是始於1528年在義大利的卡馬依奧雷(Camaiore)。1530年教宗克萊孟七世(Clement VII)給予方濟會士慶祝此慶節的特權。1721年,教宗英諾森十三世(Innocent XIII)則是正式設立耶穌聖名日,並推廣至整個教會。梵二的禮儀改革則是壓縮這個慶節,使其回歸到耶穌誕生後第八天,做為聖嬰接受自己名字的古老方式。信義宗教會則是維持中世紀的作法,以此為耶穌受割禮和獲得聖名的慶節,但不是紀念主耶穌受割禮,而是著重於耶穌生於律法以下,以及信徒在耶穌的順服中所得享的屬靈益處。

經文:民6:22-27,路2:16-21耶穌聖名日.jpg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家2.jpg

對台灣的信義宗教會而言,聖家節(Feast of Holy Family)應該是個很陌生的慶節。最近幾年我才開始認識這個慶節,也有機會以此為主題預備宣講。首先,先介紹聖家節的發展歷程。其次,會分享一篇我的聖家節講章。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2012年預備接受按立前,託在香港的朋友幫忙購置牧職肩帶(clergy stole)。根據不同節期,共需要四種顏色的肩帶:藍/紫、白、綠、紅。朋友找到後,拍照傳給我,請我挑選並決定。其中我一眼就決定的是這條藍/紫的肩帶。

乍看照片時,吸引我的是十架及代表基督的兩個字母:Α和Ω,再加上它不是常見的左右對稱(不論是狹義或廣義),而是只有左邊的圖示,更讓我覺得特別。然而,當我首次穿袍、佩戴這條肩帶、立於聖壇服事時,我才對這條肩帶所要傳達的意義有所認識。首先,肩帶做為「基督之軛」的象徵,表明牧職乃是負軛者,也是對自己提醒基督的吩咐和應許:「 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太11:29)。而左邊的圖示:十架和Α-Ω,位置就在左胸(心臟),對牧職而言,是提醒自己一切的服事都當以十架基督為心;對會眾而言,同樣是提醒當注視為我們創始成終的十架基督。而Α-Ω的圖樣也如同禱告的手,表明牧職所不可少的,正是祈禱。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被遺忘的禮拜六」是多年前以文字發表的省思,如今錄製成影片並發佈於個人頻道中。期盼能讓更多主內肢體,留意到其中的意義。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了晚上,有一個財主, 到了晚上,有一個財主,名叫約瑟,是亞利馬太來的,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彼拉多就吩咐給他。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就是他鑿在磐石裡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去了。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太27:57-61)

大約6-7個小時前,耶穌剛在十架上斷氣身亡,他的屍體從十架上被取下。為何如此緊迫呢?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那天的傍晚就進入安息日,猶太宗教領袖不希望「屍體在安息日仍留在十字架上」(約19:31)。而已經進入安息日的當晚,一位來自亞利馬太的財主約瑟(他也是耶穌的門徒)就來求見彼拉多,允許彼拉多讓他將耶穌的屍首移走,加以安葬。這舉動對我們或許不意外,但根據申廿一23:「他的屍首不可留在木頭上過夜,必要當日將他葬埋」及「安息日不舉行葬禮」的猶太傳統而言,財主約瑟的確是冒著干犯「安息日不可工作」的風險,清潔與纏裹耶穌的屍首,並將他安葬於原本為自己所預備的墓穴。而當他進行以至完成時,有兩位馬利亞就在墳墓外,望著墳墓而坐。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寫於2020年4月8日]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持續擴大,許多堂會的公眾崇拜也轉為線上方式(直播或預錄),當然隨之而來的挑戰是聖餐的實施。關於這個議題,其實已經有不少信義宗學者提供見解或建議。(請參最下面的連結)雖然我是以研究路德的聖餐神學起家,而且也曾經濫竽充數地教過幾回崇拜學,但是在疫情開始擴大時,面對可能暫停的公眾崇拜及聖餐該如何實施,其實我也沒有更好的作法或建議。在陸續拜讀信義宗學者的專文之後,才逐漸理出一些頭緒,雖然也未必有適合(甚至是通行)的作法。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傳布時代中的數位崇拜和聖禮式生命

蘭格教授(Prof. Dr. Dirk G. Lange)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的禮儀學習之路中,主顯日(Epiphany)其實是被忽略已久的節慶,即使2013年1月6日曾經在主顯日講道。而這也正好說明自己對主顯日非常不熟,因為主顯日大概每六年才會輪到落在主日,而在台灣,大概只有主顯日適逢主日時,才會被特別提起。另一方面,在神學院中,主顯日(包含顯現期)總是在寒假期間,而這段時間學院並沒有安排週間崇拜,所以也就更少注意到主顯日了。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ristKing.jpg教會年曆的最後一個主日是基督君王主日(Christ King Sunday),今年(2018)的日期是11月25日。

剛開始學習教會年曆時,並未特別留意到這個節慶。隨著自己開始注意教會年曆與服事(特別是宣講)間的關連,才逐漸對每個節期內的重要節慶有所注意。不過,自己還是到了預備崇拜學有關教會年曆的教學時,才意識到這個節慶的重要性。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來見彼拉多,說:「大人,我們記得那誘惑人的還活著的時候曾說:『三日後我要復活。』因此,請吩咐人將墳墓把守妥當,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門徒來,把他偷了去,就告訴百姓說:『他從死裡復活了。』這樣,那後來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彼拉多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他們就帶著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頭,將墳墓把守妥當。 (太廿七62-66

最近在預備復活節講章時,留意到這段熟悉卻未曾仔細深究的太廿七62-66。這段經文主要是描寫耶穌安葬後,宗教領袖請求彼拉多派兵看管安葬耶穌的墓穴,並獲得彼拉多的允准。馬太在一開始的日期描述是「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預備日指安息日的前一天,因為在這一日猶太人要做完安息日不准做的事,預備過安息日。換句話說,宗教領袖求見彼拉多的日子正是安息日,是這群宗教領袖極為重視的日子,他們也曾經對耶穌在安息日摘取麥穗及醫治病人甚為不滿(太十二1-13)。然而,他們此刻卻迫不及待地求見彼拉多,因為他們擔心耶穌的門徒將耶穌的身體偷走,造成群眾騷動。換句話說,他們在這個安息日也無法「安息」,因為他們擔心耶穌的門徒可能藉機生事,製造騷動。在安息日猶太人應當是聚集在上主面前,但這群宗教領袖卻是聚集在彼拉多面前,他們不是將內心所憂慮的交託上主,而是處心積慮,想盡辦法防範任何可能危害自身權位之事,甚至乞求俗世權勢援助,謀求自以為的「安息」,宛如詩二2所描寫:「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雖然彼拉多允准他們的請求,但他並不是派遣羅馬士兵去看守墓穴,而是要宗教領袖自行派遣聖殿的守衛(太廿七65:「你們有看守的兵」)。那麼當這群宗教領袖在安息日帶著聖殿守衛前往墓穴封鎖與看守,這豈不是違反他們所嚴守的誡命「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出廿8, 10)嗎?回到馬太一開始的日期描述:「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似乎也暗示宗教領袖不想讓人注意他們是在安息日行這些勾當。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對於禮儀更多的學習、參與、體會,以及服事和教學的需要,因此月初上網下單訂購首件祭披(chasuble),而且也迅速地寄達台灣。但因為些許波折,幾度聯繫物流業者,總算順利取得。以下就是絕對不專業的開袋文。

IMG_20160415_151006.jpg 雙層塑膠包裝,非常普通,完全看不出裡頭是件祭披。(廢話)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turgy-Comes-to-Life.jpg

昨天崇拜後南下屏東參加兩位教師的聯合按牧禮拜。這次的高鐵閱讀是Samuel Wells的Liturgy Comes to Life。讀到Procession(進堂禮)的部分,他說:"The two most significant forms of companionship are to share a meal and to share a journey. Worship begins with one and ends with the other." (即崇拜開始於進堂,結束於聖餐。)在我僅有的進堂禮經驗中,這段話再次提醒我當時的感動:在十架為首的行列中行進,深刻經歷自己乃是跟隨十架基督前行。不只是服事如此,而是關乎整個人生。不過,我又不是單獨行進,而是與其他同伴一起。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ly_saturday.jpg

以下這篇「被遺忘的禮拜六」(原發表於2005年3月25日),極可能是個人第一篇關於教會年的省思記錄,甚至我願意稱之為個人的禮儀啟蒙。現在完全不記得當時為何會寫下這篇,從日期推測的話,這是剛修完神碩的「路德神學研討Ia」,剛開始「路德神學研討Ib」的時刻,可能的寫作原因應該是和當時剛(相對)深入地研讀路德十架神學有關吧!尤其是在路德神學研討Ia中,詳細地研讀了海德堡論辯(以及Gerhard Forde的On Being a Theologian of the Cross)以及路德早期的多篇靈修著作,而這些研讀後的反省可能就在對於聖週六的省思中呈現,也就構成了(可能的)禮儀啟蒙。但是說來慚愧,這十一年來,我對聖週六的體悟還是沒能更加深化,彷彿這篇已經將我的極限道盡,以致於無論是在課堂(系統神學、教會年與靈修或崇拜學)論及聖週六之時,幾乎只能一再重複這些內容。因此,我也只能再貼一回,卻無從多說些什麼。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uardini.jpg

自從開始教授崇拜學之後,因為「教然後知困」,所以也就嘗試藉由閱讀經典,期望為自己的教學和禮儀實踐帶來更新與突破。而Romano Guardini的這本The Spirit of the Liturgy就成了首發。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和胤安從一本比較LBW(Lutheran Book of Worship)和BCP(Book of Common Prayer)的小書聊起,接著依照慣例地開始發散,然後又收斂回到關於禮儀的討論。其中他很中肯地告訴我,我的禮儀展演非常「僵硬」,當下的感受是「終於有人明白我內心的掙扎(淚)」。

雖然學院的聖餐崇拜禮儀已經算是熟練,不過熟練仍然可以是「僵硬」的熟練。最近在Anscar J. Chupungco的Liturgies of the Future: The Process and Methods of Inculturation中讀到這段文字: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接觸禮儀的時間並不長。過去的教會背景:長老教會、聖教會、獨立教會和中華信義會,都是偏向於禮儀簡化的教會,大約是來到信神唸道碩之後才有所接觸。老實說,當時信神的氛圍頂多就是「有禮儀,但未必重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每逢大歐牧師(Rev. Dr. Jeffery A. Oschwald主禮聖餐崇拜,一定是使用他所設計的禮儀。開始體會到禮儀的重要,應該是神碩的尾聲,一方面論文研究聖餐,一方面必須去面對崇拜中的聖餐實行。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從復活節算起的第四十天是基督升天日(Ascension Day),因此升天日必定是在復活後第六禮拜的禮拜四。(2015年的升天是5月14日)雖然耶穌基督的升天是聖經當中所明確記載的(可16:19;路24:50-51;徒1:6-11),但相較於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和復活,祂的升天較少被提及或討論。而與教會年曆中其他節日相比,升天日也並未被強調或重視。然而,基督的升天對我們的信仰絕非無關緊要。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305Communion  
今天是按牧後,首度主領聖餐崇拜,當然也是第一次在學院主領聖餐崇拜。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