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文:但以理書3:24-30
講題:除祂以外,別無拯救

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上帝,並我主耶穌基督歸於你們。
每個人都有名字,通常也會有小名或是綽號。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名字、小名或綽號,我們逐漸形成身份與認同的建立,特別是和使用名字、小名或綽號稱呼我們的人建立並發展彼此間的關係。但是,假設如果有一天你的人生出現劇烈的轉折與動盪,以致於你必須改名換姓,甚至是將你原有的名字取消,強迫你接受一個全然陌生的名字,你可能會遭遇哪些衝擊或困難呢?而這對你原有的身份認同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一同嘗試以這個角度來思想一個我們都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但以理書第三章中,但以理三位同伴的遭遇吧!

在迦勒底人向尼布甲尼撒的控訴中,他們對但以理三個同伴的敘述是「現在有幾個猶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倫省事務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但3:12)。這三個人和但以理都是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宗室和貴冑」中的少年人,然後被巴比倫的太監長挑選出來,並加以培育。他們原來的名字分別是哈拿尼雅、米利沙和亞撒利雅,而這三個名字的含意分別是:哈拿尼雅是「耶和華已經恩待」、米利沙是「誰像上帝的樣子」、亞撒利雅是「耶和華已經幫助」。換句話說,這三個名字本身具有濃厚的信仰意涵,或者可說是信仰告白或見證。而巴比倫的太監長為他們所取的「新名字」,同樣也反映出巴比倫的宗教文化特徵:沙得拉是「亞庫(Aku,巴比倫的月神)的命令」、米煞是「誰是亞庫的樣子」、亞伯尼歌是「尼波(Nebo,巴比倫掌管文字和學習的神明)的僕人」。也就是說,他們不僅失去原有的名字,被冠上新名字,同時這些新的名字(也是來自他們所必須學習的迦勒底文)同樣會影響他們的身份認同,特別是關於信仰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但以理書的作者只在第一章使用這三人的希伯來名,在第二、三章中,就不再提到他們原來的名字,而是直接以他們的迦勒底名字稱呼他們。也就是說,這些迦勒底人只知道他們三人的來歷背景是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大人,但他們原本的名字早就不為人知了。

而這三個猶大人為何會被指控呢?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們「不事奉」尼布甲尼撒的神,「也不敬拜」他所立的金像。但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他們三人都是巴比倫省的官員(2:49),應當要向尼布甲尼撒表示忠誠。而他設立金像,則是召集各級地方官員前來參加開光儀式,也就是說,這個儀式表面上是宗教性的,但內在其實主要是政治性的,也就是對各級官員的忠誠考核。雖然但以理書第三章並沒有記錄確切的年代,但從史料推斷,金像的設立可能是在尼布甲尼撒順利鎮壓叛變,並向西部的附庸國施壓收納貢物之後的事件。也就是說, 他設立金像是要藉由宗教儀式來展現其個人軍事、政治成就的活動。

此外,在迦勒底人的指控中,首先提到的罪名其實是:「這些人不理你」(或譯為「這些人不重視你」)。而尼布甲尼撒的質問中也說:「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卻還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窯中,有何神能救你們脫離我手?」而這些都表明但以理的三個同伴如果拒絕敬拜金像的話,對尼布甲尼撒而言,這意味著他們拒絕效忠,甚至可能會叛變謀反。

當他們三人遭受指控與質問時,首先的回應是:「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也就是他們拒絕解釋或澄清,或者說,根本沒有解釋的必要,因為理由很清楚:「我們的上帝,除祂以外,別無真神。」儘管他們的答覆並未直接表達對尼布甲尼撒的藐視,只是具體陳明「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實際上這就是他們的抗爭。不過,並不是純粹政治上的抗爭,而是對他們失去原有名字的抗爭。還記得他們原來的名字和所表達的意義嗎?哈拿尼雅—「耶和華已經恩待」、米利沙—「誰像上帝的樣子」、亞撒利雅—「耶和華已經幫助」。他們雖然被剝奪原有的名字,但他們卻以另一種方式將他們的名字表達或見證出來:「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上帝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手。」(v.17)因為耶和華已然恩待,已經幫助。縱使喪生,他們也決不妥協,有所退讓。

他們三人的回覆徹底地激怒尼布甲尼撒,以致於他下令將火窯燒到極熱,他要讓這三個「背叛者」遭受最嚴厲的痛苦,甚至火窯的溫度和火焰先燒死了負責抬這三人的士兵。但接下來的情況,完全讓尼布甲尼撒難以置信:明明三個人是被捆起來,扔在極高溫的火窯中,但他卻看見火窯中有四個人,並且行動自如(「並沒有綑綁,在火中遊行」),而且他們也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更特別的是「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而尼布甲尼撒口中所說的:「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恰恰回應了米煞原來的名字:米利沙—「誰像上帝的樣子?」

在親眼目睹如此難以置信的場面之後,即使是自視甚高的尼布甲尼撒也不得不降服。他親自靠近烈火窯門,說:「至高上帝的僕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出來,上這裡來吧!」從原文來看,整個句子的排列首先是這三人的名字(迦勒底名),然後才是「至高上帝的僕人」。的確,尼布甲尼撒也不知道他們三人原來的希伯來名字,但是他們的迦勒底名字所表達的意思:「亞庫的命令」、「誰是亞庫的樣子」和「尼波的僕人」,卻是他所熟悉的。但這三個名字的含意卻被他接下來的用詞:「至高上帝的僕人」顛覆且摧毀了。這三個失去名字、被剝奪身份認同的猶大人,重新獲得他們原有的身份與認同:「至高上帝的僕人」。並且是由這個擊敗猶大,將他們擄到巴比倫的王—尼布甲尼撒所宣布與承認的。同樣的,在3:28,尼布甲尼撒一開始所說的,再次凸顯這個充滿顛覆性的張力:「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明明這三人的迦勒底名字是和巴比倫神明亞庫和尼波有關,但這兩個巴比倫神明卻不是他們三人的上帝,反倒是他們所失去的希伯來名字所見證與告白的那位耶和華才是。而尼布甲尼撒不僅肯定這三人「不遵王命,捨去己身,在他們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別神」,同時也表明他們是「倚靠祂的僕人」,並且承認「沒有別神能這樣施行拯救」。

在尼布甲尼撒說:「沒有別神能這樣施行拯救」之後的六百多年,使徒彼得在面對猶太宗教領袖與耶路撒冷官員的質問時,也發出類似的宣示:「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的確,我們大概不太可能面臨但以理書中,這三位猶大人被剝奪名字與身份認同的狀況;可能也未必會遭遇到使徒們於初代教會時期的逼迫。但我們仍舊需要面對在現今處境中,關於身份認同的影響與挑戰。固然,來自信仰所形塑的身份認同不至於被剝奪,但無可避免的是,需要面對來自其他明顯或不明顯,刻意或非刻意的影響與侵蝕,甚至是無形中的取代。而這些影響、侵蝕或取代,也總是藉由各式的命名或標籤進行,例如:X世代、Y世代、千禧世代、網路原住民、草莓族、尼特族、頂客族、啃老族、直昇機父母、無人機父母、肥宅…等等,藉著各式命名或標籤,不僅定義或識別不同群體,同時也建構他們的身份認同,無論我們喜歡或排斥,恐怕都無法逃避或忽略這些。然而,信仰所形塑的身份認同,同樣來自名字,但不是人手所設立或創建的,而是我們所信靠、倚賴、盼望及愛的三一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名。我們這一切領受奉三一上帝聖名所設立之洗禮的人,就接受了三一上帝的名,成為祂的兒女。儘管當時洗禮的水早已蒸發殆盡,但洗禮所根據的三一上帝之名,卻是與我們聯合。而這就是從信仰而來的身份認同與塑造,而我們也是奉這聖名祈禱、崇拜、團契,並在這當中繼續領受身份認同的塑造,好使我們面對當今世代明顯或不明顯、刻意或非刻意之身分認同的影響、挑戰、侵蝕或取代。

是的,「除祂以外,別無拯救」。祂,我主耶穌基督,不僅要救我們脫離罪的轄制、兇惡、死亡的威脅,祂也要救我們脫離各樣引我們淡忘甚至遺棄上帝兒女身份的試探,因為「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