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學期在路德大小問答課程中使用分組研討(外加很寒酸的茶點招待),雖然這並不是第一次使用,但的確不是經常使用的方式,並且也是頭一次以自己的發表為研討材料。因此紀錄一些想法與反省,以供未來參考。

在自身的求學過程中,研究所第一年時每週五晚上的團瞇(group meeting)是印象最深刻的。第一學期,主要是聽學長姐報告研究進展,然後勉強擠出連自己都覺得不知所云的問題;第二學期,就開始有機會報告自己正在研讀的呸頗(paper),並且接受老闆和同學(領域未必相同)的提問。而這個經驗也影響著我對於碩士等級訓練的想法—研討之必須。隨著在神學院前後九年的求學,然後成為菜鳥教師,如何在學習和教學中融入研討,一直是我的嘗試,儘管挫折不斷。

前年因緣際會地開了一門《路德神學專題:路德的創造神學》,當時每次就是小組研討(其實全班就是一組)加個別研討。應該是次數比較多又頻繁(大概每三週一次),然後又都是要研討英譯的路德著作,所以修課的同學看得出來很疲憊(應該是苦不堪言才對),因此這次嘗試算是相當悲慘~~。這次再度嘗試分組研討(該說是一種打死不退的精神嗎?),首先是只佔全體課程中的一次,其次則是選用中文文獻(而且還是自己寫的),希望能夠有些許突破。此外,為了能免除同學可能的「疑慮」,連評分都安排為「自評+師評」的方式,以期同學們可以「放膽」批評。而直到正式舉行前一週,我才想到可以用「茶會」方式進行,因此就決定以(偽)學術(偽)茶會型態進行分組研討。

對我而言,這應該是頭一次和學生研討我自己發表的東西。當然不僅需要重溫多年前的產出,並且再次檢視/反省當時的思路,同時也是操練聆聽學生們研討後的看法,當然最期待的還是面對他們的批評和質詢,因為這些經常會充滿意外的「驚喜」,也考驗我的臨場反應。這次的分組研討,對我自身而言,是比起過去的經驗進步許多,同時也有需要改善之處。並且也是提醒自己,如果想要持續在課程中採取小組研討,那麼勢必不能「一篇文章闖江湖」,不僅要針對不同的課程需要進行寫作,同時也需要考慮每篇著作的賞味期限。

最後要謝謝同學們的參與,不僅因為你們只能接受(或容忍)我的安排,同時你們也對這篇舊作提出許多重要的批評和反思,這是遠遠超過作者自己所能設想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