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在交大校園看到這場演講的宣傳旗幟,副標題中的「時尚系統可能改變消費主義?」吸引我的注意力。禮拜二利用時間線上登記入場,今天下午準時前往交大浩然國際會議廳參加這場由潘貝寧博士主講的「真實價值:時尚系統可能改革消費主義嗎?(True Value: Can Fashion Reform Consumerism?) 」以下是個人的聽講心得和評論。
首先,個人認為這場演講的定位應該是「理念推廣」,而非學術研討。所以,比較不適合以學術嚴謹度去要求或評估。其次,主講者本身也是「時尚工業」(主講者自己的用語)的業者及所推廣理念的實踐者,所以她的確流露出對於時尚工業之「改革」的高度期待,但這是否能和「改革消費主義」劃上等號,就見仁見智了。
在潘博士的演講中,她首先提到時尚系統(fashion)一直是消費主義的驅動者(driver),並且衣著比起眾多消費品更貼近人。(她舉例:「人可能會忘記帶手機出門,但不會忘記穿衣服出門」)而她也指出當前的衣著服飾銷售體系,其實深受「過剩」之消費態度的影響,亦即「快速的吸收消費,快速的淘汰替換」。和1990年相比,2020年每人的服飾購買量是1990年的四倍以上,而這些服飾往往是穿4-6次後就被丟棄。而服飾生產體系的全球化鍊,使得服飾消費者無形間都參與、支持了對廉價勞工的剝削,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原來時尚工業其實也是高污染產業)。潘博士認為在消費主義的架構(?)下,時間是被壓縮及單位化(compressed and unit),而資源是被視為無限及拋棄式(unlimited & disposable),而人只是廠商眼中的介質和市場(medium & market)。因此,她提出以「永續風格(sustainable style)」為基礎的「價值主義(valueism)」:人是獨特與尊貴、資源則是珍貴與配給的(precious & rationed),而時間則是漫長和直線的。而她認為這個基於永續風格的價值主義,不僅是可以促使時尚系統的重啟(re-set),包括品牌商更新設計流程(如何設計以促進顧客忠誠度)、顧客則是更新衣著方式(如何穿著以提升價值(to add value))、製造者更新工序(如何生產以減少耗費),同時也是價值的重啟(reboot),亦即以「資源使用的最小化,產品生命週期的最大化」來革新現今消費主義中的「植入式淘汰」。而就其專業領域(即時尚系統)而言,她提出「客制化策略實施永續」(customisation for sustainability)、貼心設計、真實獨特的區隔及切身參與的關係等方式,以促進前述之價值重啟。最後(其實是我提前離開)潘博士也提出這個價值重啟所倡議的並不是「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ic),而是「螺旋式經濟」(helix economic)。
關於潘博士的演講內容,以下是評論與反思:
1.如果將演講副標題中的「改革」(reform),直譯並理解為「重塑/再塑」(re-form)的話,我個人認為潘博士所倡議的系統重啟和價值重啟,的確是某種對消費主義的重塑企圖。當然這也意味著,她所倡議的「價值主義」其實本質仍舊是一種「消費主義」(即改革式消費主義)。
2.潘博士一開始提及時尚系統做為消費主義的驅動者(driver),這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時尚系統是當前消費主義的主力驅動者嗎?我個人並不如此認為。恐怕持續演化的當代福特主義(contemporary Fordism),才是消費主義的主力驅動者。而且更要緊的是消費主義架構下的「時間被壓縮及單元化」,並非全然源自於消費活動本身,更多的是來自於人投入於深受歷代各式福特主義主宰之生產活動的塑造。固然潘博士具體在其時尚專業領域實踐「時間的展延」,但其顧客的成長背景及日常生活中的福特主義影響,恐怕不是輕易可以克服的。
3.根據第二點,我認為潘博士所提出的「時尚系統能改革消費主義嗎?」更適切的表達應該是「時尚系統會將消費主義改革成什麼樣貌呢?」而針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大概是「時尚系統對消費主義所能產生的改革,會是一種局部而溫和的改革,但也是仍需要面對被不斷演化之當代福特主義吞噬之危機的改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