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連續五年(2013-2017)的路德神學營,終於告一段落。

2012年甫接下教務工作,當時希望借重學院師資專長達到招生推廣的目的,因此朝兩方向設計:校外的神學講座(半日)及週末神學營。當時對週末神學營的構想是:1)從2013年開始連續五年舉辦為改教500週年暖身;2)以路德神學為主題(完全就是假公濟私)。至於五年的營會主題,當時幾乎是一片空白。事實上,每年的神學營也都是前半年(甚至是三個月前)才構思主題,一整個就是「且戰且走」的概念。

2013年,主題:路德的靈命觀。
2013LutherTheoCamp.JPG
當時會選擇這個主題,一方面是自己曾為恩師普愛民牧師翻譯「馬丁路德的靈修觀」,並且也發表了「信義宗的靈修觀」一文,對這個主題記憶猶新;另一方面,希望透過這個主題能產生一些吸引力,畢竟對華人教會而言,「靈命」往往還是比「神學」更有興趣。此外,在設計神學營的活動內容時,為了配合主題,因此除了三堂專題外,也安排了晚禱、晨禱和聖餐崇拜,希望能和主題有所呼應。而這也成了後來路德神學營的標準規格。

2014年,主題:路德神學中的應許。
2014TheoCamp.jpg
在2013年神學營結束後沒多久,我就打定主意要邀請柯安得牧師(Rev. Dr. Jukka Kääriäinen)擔任隔年神學營的講員。在確認之後,他也很快地提出營會主題:「路德神學中的應許」。這個主題不僅是他博士論文的核心議題,也是當代知名路德學者Prof. Dr. Oswald Bayer所倡議。能夠透過神學營將當代重要的路德研究進路介紹給華人教會,的確是頗令人興奮之事。

2015年,主題:與路德一起做神學
2015CLSTheoCamp.jpg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且戰且走」。辦完2014年的神學營,雖然頗獲好評,但也面臨「誰是明年的講員人選」的難題。幸好2014年九月普梅恩博士(Dr. Meiken Buchholz)返台擔任客座教授,我則是嘗試向她提出邀請。一開始她表達她並不是從事路德研究,並不適合擔任講員。但在我極力請託,並且也貢獻一些構想之後,總算獲得她的首肯,並初步確定主題是:「與路德一起做神學」。當然我也分擔其中一堂專題。

2016年,主題:兩種聖—路德的成聖觀
2016CLS_TheoCamp.jpg
在2015年神學營結束後,為了避免「且戰且走」的窘境,所以立刻構思隔年的講員人選為白霈德牧師(Rev. Dr. Michael Paul)。由於白牧師全家當時已經在新竹服事,再加上2015年10月要接受亞洲神學協會(ATA)五年一次的評鑑,因此就把講員邀約一事暫時擱下,想說2016年年初再聯繫。2016年年初和白牧師聯繫時,才得知他五月份已經應邀回美國擔任路德小問答研習會的講員,一整個就是晴天霹靂。在一團慌亂中,只好硬著頭皮,自己披掛上陣,而講題則是當時仍在醞釀中的論文第四章第一節:「兩種聖—路德的成聖觀」。換句話說,不僅是神學營的規劃總是且戰且走,連這次的神學營專題內容也是且戰且走。當然,意外的收穫是神學營結束之後,論文第四章第一節也就成形。

2017年,主題:藉話語創造—路德的創造神學
2017LutherTheoCamp.jpg
2016年八月至2017年元月蒙學院協助,讓我可以暫時卸下行政工作,專心寫作論文。因此,2017年神學營主題,自然就留待今年恢復上工後再議。當時也期待自己這半年能夠完成論文,這樣就直接把論文內容當作神學營專題。不過,事與願違,半年的論文寫作僅完成主要的三章,而預期做為神學營主題的第五章仍在難產中。因此,只好以已經完成的論文第二章,做為本次神學營的主題。

正如在今年路德神學營一開始所提到的,五年路德神學營的主題都不是常見的路德神學主題(其實路德神學專題在台灣也不常見)。不僅是希望讓本地教會有機會接觸到路德神學中的不同主題,同時也是一個自我鍛鍊與挖掘的機會。感謝上主,讓我們五年前的構想付諸實現。未來也需要評估與討論下一階段神學營的舉辦:是否要繼續?如果是,要以針對哪個領域?現行的型態是否要調整?或是要轉型?懇求上主引領我們能有充分且深入的討論,並帶領我們繼續以我們的神學專長服事這一代的教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義宗小學徒 的頭像
    信義宗小學徒

    To Be a Theologian of the Cross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