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粗略瀏覽了Neil Postman的《娛樂至死》,發現他的論點支持了我之前的隨想。(當然這本《娛樂至死》我一定要好好拜讀,並且認真生一篇閱讀心得)。Postman指出電視本身不是問題,而是電視媒體所隱含將娛樂神聖化的傾向才是問題,並且更加嚴重的是,這個「娛樂神聖化」近乎等同於「娛樂獨一神化」。或許應該說,對於電視媒體只有一個唯獨,就是「唯獨娛樂」!如果先容許我胡亂聯想的話,我想娛樂其實和消費沒有兩樣。


影像和消費文化又有何關係呢?據我有限的閱讀經驗而言,某些關於消費文化研究的著作,多半會提及電子媒體的影響。當然,不只是影像,也包含聲音。不過,炫目的影像的確是把產品擬真地帶到消費者面前,不過消費之後的幻滅不知道是否也和影像的消失有關。如果放在「消費作為一種準宗教」的脈絡中,影像到底在這個消費宗教中會是那個部分呢?


影像使觀看者保持距離,一種安全的距離、一種美感的距離、一種可以產生感動而不必然產生行動的距離。因為距離,實際上不過是個置身事外的第三者,因為擬真的影像,卻又儼然是個藉觀看而介入其中的當事人。然而當影像消失,熄燈落幕之際,觀看者才又回到了真實的現實,或許有殘影存留,但那只再次使自己保持距離。<2008-10-07 08:09:03>

聯 想以致於挪用了「真實缺席」,的確有點無厘頭。不過,這陣子關於「影像使人遠離現場」的漫想,的確總是讓我想起我所熟悉的「聖餐中的真實臨在」(Real Presence in the Eucharist)。換言之,就是「臨在」這個關鍵字,把漫想和熟悉聯繫了起來。 至於會挪用「真實缺席」,則是和另一個關鍵字「觀看」有關,因為Zwingli之所以會強烈主張聖餐餅酒只是象徵,正是因為和他的「看」脫離不了干係。因 此,炫人眼目的影像難逃這種結果,實在是也不令人意外了。<2008.10.05 23:25:40>

「影 像使人遠離現場」,忘了是在哪看到的,甚至連確切的字句都不確定,但意思應該是沒記錯。作者所要傳達的是影像似乎把人親臨現場(或是把現場帶到人面前), 但實際上只是讓人「觀看」而已,亦即一種「置身事外」的觀看,而這種「觀看」或許會激起情緒,但卻不會產生責任。容許我創意地挪用個術語來說,那就是「真 實缺席」(Real Absence)。<2008.10.04 15:54: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信義宗小學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